七夕节,又名乞巧节、七巧节或七姐诞,发源于中国,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,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,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,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,所以人们称这天为“乞巧节”或“少女节”、“女儿节” 。 . . . 七夕由来 . 七夕乞巧,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,东晋葛洪的《西京杂记》有““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,人俱习之”的记载,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。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,民间姑娘信以为真,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,在牛郎织女“鹊桥会”时,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,抬头仰望星空,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,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,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,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,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。 . . . 七夕习俗 . 拜织女 七夕之夜,少女们在月光下摆上一张桌子,桌子上置茶、酒、水果、五子等祭品,围坐在桌前默念自己的心事,向织女星许愿。 . . 拜魁星 俗传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日,古时候想要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,在七夕这天祭拜,祈求自己考运亨通。 . . 蛛网乞巧 旧时风俗,七夕以小盒盛蜘蛛,次早观其结网疏密,以为得巧多寡。 穿针乞巧 《元氏掖庭录》说,九引台,七夕乞巧之所。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,先完者为得巧,迟完者谓之输巧,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。 漂针试巧 七月七日,为女节。少女一孟盛水,放在太阳下暴晒,然后放针在水里,看形成的图案如何,是不是能达到心灵手巧。 . . 洗发 姑娘在节日时用树的浆液兑水洗头发,传说可以年轻美丽,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。 染指甲 染指甲是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,四川省诸多县,以及贵州、广东两地也有此风俗。 . . 接露水 传说七夕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,人们用脸盆接露水,抹在眼上手上,期望能够使人眼明手快。 种生求子 在七夕前几天将绿豆、小麦等浸于瓷碗中,等它长出敷寸的芽,再以红、蓝丝绳扎成一束,称为“种生”,又叫“五生盆”或“生花盆”。南方各地也称为“泡巧”,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,甚至以巧芽取代针,抛在水面乞巧。 . .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浪漫的节日,看看几千年来,古代人是如何在七夕节这天表达爱意。 . 七夕送礼 . 粉盒 粉盒,是古代女子寄存脂粉的化装盒,是妇人闺房中不可或缺的往常用品。粉盒除了具有梳妆装扮的运用功用,还是古代才子佳人的定情信物、合卺的见证和令人赏心顺眼的艺术品。 . . 同心结 同心结,用锦带编成的连环回文样式的结子,用以象征坚贞的爱情。《诗源》里面有说:文胄与邻妇姜氏相爱,并送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为信物,姜氏启履箱,取连理线,贯双针,织同心结回赠文胄。 . . 荷包 荷包是我国汉族传统服饰中,咱们所随身佩带的一种装零散物品的小包。荷包上绣鸳鸯常用作定情之物,老婆送给老公佩带,以示夫妻恩爱、永不分离的意思。 . . 玉梳 在我国古时候,送梳子有私订终身,欲与你白头偕老的意思。古代的女子出嫁前有家人为其梳头的风俗,所谓“一梳梳终究,二梳青丝齐眉,三梳后代满堂”,既包含了家人的夸姣祝福,也有爱意的传递。 . . 团扇 越国大夫范蠡到诸暨城南苎萝山寻觅贤良,却与赤足浣纱的西施一见钟情,而且定下了百年好合的誓约。心灵手巧的西施便用麦草编成扇,将自己的容貌用彩丝绣于扇芯,送予范郎。 古人在以诗词表达自己心声时,也不忘用团扇作指代,借物喻人、托物言志。西汉时期的团扇,因为它洁如明月,蕴涵着团圆、欢聚之意,很容易就被女性细腻、温婉、浪漫的性情发现和选择,将它视为纯洁爱情的象征。 . . 沉香 我国古人很早就已将沉香视为珍贵之物。到了明清,宫廷王室崇尚用沉香制成的笔筒、木瓶、觥杯等工艺精细的摆件,特别是小巧玲珑的雕件,捏在手上可以把玩,挂在身上可散香味,这种艺术品特别时尚。如鸳鸯暖手既可用于贵妇闺秀,又可用作夫妇、恋人之间爱情的信物。 . . 香囊 香囊,古时又称香包、香缨、香袋、香球、佩伟、荷包等等,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,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,以表衷情。精巧的小袋子经由女子千针万线的绣制,便有千万心结爱恋,再加上内藏各种芳草香料,芳香怡人。更有万般风情,只待恋人自知。 . . 充满浪漫气息的七夕就要到了,你找到那个陪你一起过七夕的人了吗? (来源:网络综合)
|